从非金属活字到金属活字,印刷术是怎么进化的?
更新时间:2024-12-19 10:08:54 点击次数:
文| 李崇寒
到了南宋,随着北方产铜区为金所据,以锡代铜成为风尚,王祯提起近世的锡活字印刷恰从侧面证实了当时的趋势。一个合理猜测是,沈括《梦溪笔谈》和毕昇活字法11世纪传入高丽,到高丽朝末期,朝鲜半岛开始金属活字的试验,只有同时具备活字铸造技术、开发出把活字固定在版上的黏着性物质(或是借用竹片)和容易粘在金属活字的油墨,金属活字印刷术才算成形。高丽肃宗二年(1102)从中国引进铸钱技术和工艺,熔化铜铁铸造出硬币,分发给宰相、文武两班、军人等,这种技术对铸制活字必不可少。王祯改革木活字印刷时,元在高丽设征东行省已过去十多年,朝鲜半岛很难不受其启发。王祯虽然因为锡活字不易着墨放弃此法,从1957年杭州出土的南宋淳熙十三年(1186)佛经锡印版来看,根本不存在锡版不易着墨的问题,可能是他操作不当。既然油墨、固定字模和制作活字的技术问题都已解决,朝鲜王朝开始成规模地进行金属活字印刷则是顺理成章的事。李氏朝鲜太宗三年、明成祖永乐元年(1403)二月,官方“铸字所”在京城(今首尔)成立,以南宋版带有古代注释的《诗》《书》《春秋左传》为基础,分成大字和小字铸造出数十万铜活字(也称“癸未字”,化学成分与“海东通宝”接近)印制典籍,为铸字需要的金属除由内府配备外,还动员大小臣僚自愿捐献铜铁。不过由于技术和手艺问题,“癸未字”普遍粗糙,排版时学毕昇以蜡为粘药,刷印时活字容易移动,每天只能印几页纸,慢工也没出细活,上下字笔画要么交叉,要么重叠,有些用小字印出来的书,甚至出现一列字中有一两个字凹凸不平的现象。
李朝世宗即位后(1418—1450年在位)下令改铸“庚子字”,要求比“癸未字”小且好看,而且把造版用铜版和活字做得很平、正、结实,又采纳朝鲜工匠的方法,以王祯法改进排版技术利用竹片和木楔固定字模,一人一日可印40张纸,效率大增。硬伤依然存在:活字大小不完全一样,中间字和小字参差不齐、凹凸不平,字体太细、太紧凑。1434年7月,“癸未字”3.0版本(“甲寅字”)出炉,字本采纳明代内府版本《为善阴骘》《孝顺事实》《论语》等,字体大方工整美观,世宗为了铸造出理想的铜活字,动员当时所有制造天文机器的技术人员,倾注全部心血,终至“甲寅字”成官铸活字代表,一直使用到朝鲜末期。试问如果13世纪早期高丽朝既有可扩散的成熟金属活字印书法,还轮得着世宗费心费力对其改良?还是朝鲜实学家李圭景说的话在理,“铸字一名活字,其法之流来久矣好色先生。中原(中国)则布衣毕昇创活版,即活字之谓也好色TV。我东则始自丽季(高丽后期),入于国朝(朝鲜朝),太宗朝(1401—1419)命铸铜字,而列圣朝所铸字样事实一通载于内阁所印书籍之末,可证也。”
梳理中国活字印刷史的脉络就会发现,雕版印刷—非金属活字印刷—金属活字印刷是呈递进关系的,“活字印刷是在木版印刷的基础上于北宋(11世纪)发展起来的,而且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,而非金属活字是从雕版过渡到金属活字的桥梁。”以毕昇为起点,一场影响未来的活字印刷革命拉开了序幕。
HSTV 上一篇 : 印刷科普|印刷油墨的种类有哪些? 下一篇: 印刷原理与印刷分类 返回列表